本文出自《董氏奇穴針灸學》--楊維傑--中醫古籍出版社
董師景昌,山東省平度縣人,生於1916年,逝於1975年,臨床40年,臨診40萬人次,其中包括對軍公教及貧困民眾之義診,即達10萬人次,曾數度榮膺好人母事代表。並於1971年至1974年間五度前往高棉為朗諾總統治癒半身不遂,功在邦交,而榮獲頒贈最高榮譽狀,為中醫界獲得此項殊榮之第一人。
董師除對奇穴頗多發明夫,對於臨床應用各家學說亦多發揮,恩師學問精深,學生雖窮數年心力,但所能領悟者僅其十之一二,願就所知內容盡量述介於後:
董氏奇穴係董師紹衍祖學,研究發展,自成一派的一家之學,內容計有七百四十餘穴,分別散布於手、臂、足、腿、耳及頭面等處,雖不若十二經絡之循環不斷,相接無端,但亦有一定脈絡可尋,規律而簡單,例如手指部稱「一一部位」,手掌部稱「二二部位」,小臂部稱「三三部位」,大臂部稱「四四部位」,足趾部稱「五五部位」。足掌部稱「六六部位」,小腿部稱「七七部位」,大腿部稱「八八部位」,耳朵部稱「九九部位」,頭面部稱「十十部位」,另有「前胸部位」及「後背部位」。也是十二個部位,並不難於找尋。同時,這些穴位的分布,在效用方面和十二經穴亦有一定的聯繫,比如肝門能治急性肝炎,位於小腸經上,腕骨能退黃亦在小腸經上,這是認識到小腸為分水之官,能清利濕熱的應用。又如心門與小海相近而治心臟病變,其門其正其角在大腸經上能治痔瘡,解穴能治氣血錯亂與梁丘相近等等,便都足以說明董師對經絡及臟象學說有深刻認識,才能創見這麼多新穴。
此外董師對神經學說的應用,也有特別的發揮。神經解剖學知識指出,人體各部在大腦皮層上的投射代表區的大小,與該部功能繁簡成正比,手是勞動器宮,足是運動器官,功能都很複雜,它們在大腦皮層上的投射代表區也就較人體其它部位為大,如此,在大腦皮層上與其聯繫的神經元數量也就較多,其主要機能就較大,而有利於臨床的應用,董氏奇穴大部分布於肘膝以下,就是此一原理的發揮。還有在手上腳上,拇指、拇趾的功能都比其它的指趾複雜,療效當然更為廣泛,這也就是董師何以樂用大敦、隱白、太衝等穴並在拇指附近研創婦科、制污、止涎、五虎、靈骨等穴的原因。
董師由於研究奇穴的突出,以致竟有些人對其在十t四經穴的成就懵然不知,這的確是一件可惜的事,殊不知董師因為對十四經穴的深入與擴大,才有數百奇穴的發明,而董師在十四經穴之應用方面確也有許多發前人所未發之處,例如以髀關治感冒,以伏兔治心悸、心臟病,犢鼻治唇生瘡,公孫治腰痛、手麻,三陰交治腰痛、落枕,陰陵泉治前頭痛,腕骨治眼病,肩外俞治小腿痛,膏肓棱針點刺治膝痛,承扶治瘰病,風市治肩痛、脇痛、半身不遂,陷谷治偏頭痛、腹瀉,風府點刺治嘔吐等等,真是不勝枚舉,其著眼點重視辯證論治之掌握,因此臨床效果甚高而其用功治學之精神尤令門生難忘,猶記當年隨師學習之際,常見董師在臨病之餘,酷喜於自己之診室內沉思,偶有一得即召學生入內,告知所思心得,並立刻施術於病人以求驗證,總是期望能於最短期限以最少針穴治癒病人,董師此種無時無刻不在為病患設想之仁者風範,確是令人心仰手追,而自歎弗如。
學習中醫,尤其是針灸,能具備深厚的現代醫學知識,當然更為有利,但設若脫離中醫的理論,亦決不可能產生好的成績,因此深入了解掌握中醫原理將有助於針灸臨床的更大發揮,董師的學術成就及臨床效果,就是此一事實的明證。
無可置疑的,30年來,台灣針灸界雖然是百家爭鳴,各有發揮,但由於董師景昌的出現,及董氏奇穴的發明風行,才使這些成果顯得更為突出。針灸界必須珍惜這份既有成果,也希望各位能以既有的條件,從更廣更深的角度來研究董氏奇穴,相信必能作出輝煌的成就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