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系列病證,《靈光賦》早就指出過:「針灸一穴數病除,學者尤宜加仔細」。
因此在許多針灸名著中均認為「一針有效則不取第二針,
第二針有效則不取第三針,三針無效則應另選別法」。
多者能有數十針或百針者,這在總結經驗時必然是茫然無緒,無所適從。
單穴治病,具有經濟簡便、操作方便、見效迅速、治病廣泛、療效肯定的優勢,
因此受到歷代醫家的認可。沒錯,就是中醫單穴療法,一起來了解下~
或雖然屬於慢性病,但仍在持續發生的病痛等,如果不給予適當的緊急治療,
可以產生不可想像的後果,甚至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
用毫針療法、三棱針挑刺法、耳針療法、灸法,能起到積極的救治作用。
炎症、急危重病證,針刺後可起到立竿見影之效果。
如果需要,配合藥物治療,將大大提高治療效果和水平。
一般無兼證,不需配伍他穴,實踐證明,某些病種的治療,配穴越多反而降低療效。
其二,單穴治療急症,療效突出,針刺1次後,症狀消失或明顯緩解,
如果按療程鞏固治療,治癒率將會大大提高。因此單穴治療急症是其他某些藥物所不能代替的。
其三,主要是針對病情的需要,在辨證的基礎上,
選擇適當的單穴和針刺方法,從而達到救治的目的。
以上所有內容全部來自於微信公眾號:灸天下,每天灸一灸,活到九十九。
董師公的書第一個穴道為大間,但使用的人甚少。大間在董師公看來似乎
上白有肺與心細分支神經交錯,眼白發紅屬肺經火盛者取用上白治之,或以四馬治之,以四馬主肺氣也。
上三黃為天黃、明黃、其黃,均位於足厥陰肝經處,
二尖瓣關閉不全的病患呈現出一副氧氣不足的症狀,靈骨、大白為補氣第一大穴,
重子、重仙的刺激性極強,筆者相信此用法是局部刺激。
天地人三士在手厥陰經外,花骨二在足厥陰經外,都在陰面,此處的手臂及手指痛
有關心脾兩經疾患所引起的手臂不舉。
既源于傳統的經絡系統和針灸方法,又有所創新而獨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眾多針灸新法中的一個新的體系,
具有重要的研究和發展前途。現對其分佈特點、針刺法及其理論基礎作一簡介
大體可分為12組:
即手指部稱“一一部位”,手掌部稱“二二部位”,前臂部稱“三三部位”,後臂部稱“四四部位”,
足底部稱“五五部位”,足背部稱“六六部位”,小腿部稱“七七部位”,大腿部稱“八八部位”,
耳朵部稱“九九部位”,頭面部稱“十十部位”,另有“後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個部位。
其分佈特點如下。
1.1 骨緣分布
董氏奇穴多近骨緣分布,故進針時均緊貼骨緣。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貼骨,或進針抵骨。
“三三部位”的心門穴、肝門穴、腸門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婦穴,
“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門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貼骨緣。
靈骨穴也是緊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結合處等等。
現代研究表明,針刺效應與骨膜傳導有關,董氏奇穴多近骨緣分布,故其治療效應顯著。
1.2 穴位組合
董氏奇穴組合穴位較多,即多個穴位為一組,多穴一名,針刺效應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後背的五嶺穴包括大椎骨下連續10節10個穴位、
旁開3寸連續8個穴位、再旁開3寸連續7個穴位,總共44個穴位;
“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黃穴包括其黃、明黃和天黃等穴;
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腎穴、五虎穴、外三關、四馬穴等,均為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組合特點與其刺法之“倒馬針法”常兩針、三針並刺有關。
1.3 背部七線
董氏奇穴有相當數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於7條垂直的直線上。
這7條直線是:中線與督脈重疊,左右各旁開1.5寸、3寸、6寸各有一條線。
中線上有21穴;1.5寸線上有9穴,左右共18穴;3寸線上有15穴,左右共30穴;
1.4 與正經穴位同穴異名
董氏奇穴有不少穴位與正經是重疊或極為接近的,可以認為屬於同穴異名現象。
如背部穴位與督脈穴位和膀胱經穴位;
“六六部位”的水曲穴即地五會,水相穴即太溪;“四四部位”的人宗穴即手五裡等。
此外,也有部分穴位鄰近正經穴位,如門金穴即陷穀穴後五分緊貼兩趾骨間,
火主穴即太沖穴向後五分,靈骨穴即合穀穴後1寸,緊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結合處等。
需要說明的是,董氏奇穴與正經穴位重疊的某些穴位,其功效主治卻與一般著作中所論正經穴位不盡相同。
倒馬針法
倒馬針法也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針法,其針刺方法為:
於一個部位同時取一組穴位刺之,一般情況下同時取2∼3穴,如此刺之可加強療效。
在正經穴位的針刺中亦可仿用此倒馬針法,如同時刺內關與間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