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型的訪客計數器

 

 

目錄↑

健康之鑰研究院劉俊厚院長單穴療法篇補強手稿

在針灸典籍中均是一穴主數病或是取用一穴可以適用於某一器官所產生的

一系列病證,《靈光賦》早就指出過:「針灸一穴數病除,學者尤宜加仔細」。

因此在許多針灸名著中均認為「一針有效則不取第二針,

第二針有效則不取第三針,三針無效則應另選別法」。

而目前有的針家少者十餘針,

多者能有數十針或百針者,這在總結經驗時必然是茫然無緒,無所適從。

針灸治病,其實最早源於單穴治病。經過歷代發展,逐漸形成配伍處方治病。

單穴治病,具有經濟簡便、操作方便、見效迅速、治病廣泛、療效肯定的優勢,

因此受到歷代醫家的認可。沒錯,就是中醫單穴療法,一起來了解下~
 

【中醫·單穴治療急症】
 
一針一穴,一病一證
急症是指突然發生的和意外損傷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一些慢性病突然發作或加劇,

或雖然屬於慢性病,但仍在持續發生的病痛等,如果不給予適當的緊急治療,

可以產生不可想像的後果,甚至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命。

單穴治療急症,是在單穴治療疾病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單穴治療急症,

用毫針療法、三棱針挑刺法、耳針療法、灸法,能起到積極的救治作用。

一針一穴,一病一證,只要辨證準確,取穴得當,運用得法,對多種急性疼痛、

炎症、急危重病證,針刺後可起到立竿見影之效果。

如果需要,配合藥物治療,將大大提高治療效果和水平。

為什麼選單穴治療急症?
首先根據急症的特點,發病突然,病程短,病種單純,一病一證,

一般無兼證,不需配伍他穴,實踐證明,某些病種的治療,配穴越多反而降低療效。

其二,單穴治療急症,療效突出,針刺1次後,症狀消失或明顯緩解,

如果按療程鞏固治療,治癒率將會大大提高。因此單穴治療急症是其他某些藥物所不能代替的。

其三,主要是針對病情的需要,在辨證的基礎上,

選擇適當的單穴和針刺方法,從而達到救治的目的。

以上所有內容全部來自於微信公眾號:灸天下,每天灸一灸,活到九十九。

董氏奇穴可以歸於正經,而且是正經進一步的發揮發展,有些穴位與正經

的穴位實無兩樣,有些差別很小,有些是補充了正經不足的地方,

所以董師公的書即命名為《董氏正經奇穴學》。由於大家對正經的體系及理論已經非常熟悉,

所以用正經來解釋董氏奇穴的機理始終橫貫於這資料中,

也因為如此可以使讀者很快精通董氏奇穴,不必再耗費時光一穴一穴去瞭解董氏奇穴,

如此可推廣董氏奇穴,光大董師公之學。可能有很多的前輩同道不屑於這種想法,

就請諒解,或請公開指導大家正確的機理,不要“寶貝”自己抱著不放

眼角痛:大間、小間。海豹。火散。花骨一。
董師公的書第一個穴道為大間,但使用的人甚少。大間在董師公看來似乎

與心臟關係較大,主治為心臟病,膝蓋痛(董師公認為膝蓋痛大多與心臟有關)、

小腸氣、疝氣(心與小腸相表裡)、眼角痛,小腸經循頸上頰至目銳眥,

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所以治療眼角痛。(

又楊維傑博士說基於手軀順對法,治小腸氣等,通過手軀逆對能治眼角痛。

筆者以為全息發揮到如此地步會變成一穴治萬病,萬病一穴治,條條大通神效,

並不甚妥當)。海豹穴之位置在隱白之後,大都之前,大指本節中央之黑白肉際,

臟腑互通,脾與小腸通,這種眼角痛應該為脾經本病影響到小腸經的。火散亦在脾經上。

花骨一在肝經陰面共四穴,可視為內行間、內太沖,肝經有病影響眼角痛,針刺陰經以調和陽經之病。

眼角發紅:上白。花骨一。四馬。
上白有肺與心細分支神經交錯,眼白發紅屬肺經火盛者取用上白治之,或以四馬治之,以四馬主肺氣也。

眼暴癢:上白加上三黃。花骨一。
上三黃為天黃、明黃、其黃,均位於足厥陰肝經處,

明黃與陰包幾在同一位置,此三穴道主要用途也與肝病有關。

眼散光:腎關。中白。

眼球歪斜:腎關加下三皇。眼發乾:木穴。明黃。光明。

眼跳:側三里、側下三里。腎關。風市、光明。

流淚:木穴。

火眼痛:腕順一、二。

青光眼:腎關加光明加行間。

白內障:水相加腎關加人皇。四花中。光明。

針眼:靈骨左右交剌一二次即癒。耳尖或耳背放血。

角膜炎:耳尖點刺。肝俞點刺,加針上白穴效果更佳。五嶺點刺。四馬。

近視、色盲:可試用眼黃。

以上眼睛方面的種種病狀董氏奇穴的用法思維清楚,例如腎關、中白治眼散光就是補腎,

因中白在手三焦經上,而腎命門與三焦通,董師公用中白,治腎虛起立時腰痛即為明證。

下三皇為補腎要穴毋庸置疑。腕順一、二在手太陽小腸經線上,也在手小魚際腎區部位,

是治腎虛腰痛的要穴,治火眼病則是因小腸經到眼內外眥,心火旺,心與小腸相表裡。

眼黃穴用之治眼病有意想不到的功能。眼黃亦在小腸經附近,讀者看看小腸經是動病,

所生病,就知道用眼黃治眼病有理,胡醫師真是善發揮董師公靈感之人。

其他光明穴,四馬穴,五嶺點刺等等,機理甚明,各適各種病因引起的眼病,不再贅述。

心臟二尖瓣疾患:靈骨,大白。
二尖瓣關閉不全的病患呈現出一副氧氣不足的症狀,靈骨、大白為補氣第一大穴,

無怪乎用此穴來治之。靈骨、大白進針時要求立掌扎針(即小魚際貼地,虎口朝天),

而且要先扎靈骨,後扎大白。讀者看靈骨、大白兩針不正好把所謂第二掌骨全息給全包了嗎?

可謂囊括了上中下三焦。再看其要求立掌進針,則針朝向掌心,意透到小魚際,

又是手掌的上中下三焦。再看靈骨,大白正在手陽明大腸經上,肺與大腸相表裡,

肺主氣,但補氣卻由與其相表裡的陽經方向進針到陰面的肺經支線,其陽引陰,

陰引陽的機理,讀者當再三領會。手不能握物:重子、重仙。
重子、重仙的刺激性極強,筆者相信此用法是局部刺激。

手臂及手指痛:天地人三士。花骨二。
天地人三士在手厥陰經外,花骨二在足厥陰經外,都在陰面,此處的手臂及手指痛

應該也是食指中指間陰面循行線的疼痛,用上穴是對應療法。

手臂不舉:內通關、內通山、內通天。
有關心脾兩經疾患所引起的手臂不舉。

腕關節痛:側三里、側下三里。

鞬鞘炎:五虎一特效。

指關節痛:五虎一。人士。

小兒夜哭:膽穴。

睡中咬牙:四花下(特效)

脂肪瘤:明黃特效。外三關。

陽痿性能力不夠:下三皇。

遺精滑精:下三皇。

美容要穴:下三皇。

董氏奇穴及針刺方法是盛行於臺灣和海外的一種特殊的針刺療法,該奇穴的分佈及應用,

既源于傳統的經絡系統和針灸方法,又有所創新而獨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眾多針灸新法中的一個新的體系,

具有重要的研究和發展前途。現對其分佈特點、針刺法及其理論基礎作一簡介

董氏奇穴穴位分佈特點

董氏奇穴共有740個穴位,臨床常用者約200餘穴,這些穴位廣泛分佈於人體頭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

大體可分為12組:

即手指部稱“一一部位”,手掌部稱“二二部位”,前臂部稱“三三部位”,後臂部稱“四四部位”,

足底部稱“五五部位”,足背部稱“六六部位”,小腿部稱“七七部位”,大腿部稱“八八部位”,

耳朵部稱“九九部位”,頭面部稱“十十部位”,另有“後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個部位。

其分佈特點如下。

1.1 骨緣分布   

董氏奇穴多近骨緣分布,故進針時均緊貼骨緣。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貼骨,或進針抵骨。

“三三部位”的心門穴、肝門穴、腸門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婦穴,

“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門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貼骨緣。

靈骨穴也是緊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結合處等等。

現代研究表明,針刺效應與骨膜傳導有關,董氏奇穴多近骨緣分布,故其治療效應顯著。

1.2 穴位組合   

董氏奇穴組合穴位較多,即多個穴位為一組,多穴一名,針刺效應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後背的五嶺穴包括大椎骨下連續1010個穴位、

旁開3寸連續8個穴位、再旁開3寸連續7個穴位,總共44個穴位;

“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黃穴包括其黃、明黃和天黃等穴;

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腎穴、五虎穴、外三關、四馬穴等,均為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組合特點與其刺法之“倒馬針法”常兩針、三針並刺有關。

1.3 背部七線   

董氏奇穴有相當數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於7條垂直的直線上。

7條直線是:中線與督脈重疊,左右各旁開1.5寸、3寸、6寸各有一條線。

中線上有21穴;1.5寸線上有9穴,左右共18穴;3寸線上有15穴,左右共30穴;

1.4 與正經穴位同穴異名   

董氏奇穴有不少穴位與正經是重疊或極為接近的,可以認為屬於同穴異名現象。

如背部穴位與督脈穴位和膀胱經穴位;

“六六部位”的水曲穴即地五會,水相穴即太溪;“四四部位”的人宗穴即手五裡等。

 此外,也有部分穴位鄰近正經穴位,如門金穴即陷穀穴後五分緊貼兩趾骨間,

火主穴即太沖穴向後五分,靈骨穴即合穀穴後1寸,緊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結合處等。

需要說明的是,董氏奇穴與正經穴位重疊的某些穴位,其功效主治卻與一般著作中所論正經穴位不盡相同。

倒馬針法   

倒馬針法也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針法,其針刺方法為:

於一個部位同時取一組穴位刺之,一般情況下同時取23穴,如此刺之可加強療效。

在正經穴位的針刺中亦可仿用此倒馬針法,如同時刺內關與間使。

 

 

http://youtu.be/B___rS3quSc

             

http://youtu.be/3872g6k7Wws

 

 

 

 

 

動體內神醫(自癒力)培訓搖籃→健康之鑰研究院(此網站由創院 劉俊厚院長親自建構)

©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opyright 1997-2030

任何人或机构在抄袭、抄录或连结前,若未获书面同意均当作是侵犯版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