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型的訪客計數器

 

目錄↑

健康之鑰研究院劉俊厚院長古典針灸補強手稿

經脈,是系統中的主幹;
 
絡脈,是小網路,縱橫交錯,無處不至。
經絡聯通周身表裡,運行氣血,濡養全身,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連接成協調統一的整體。
經脈:12正經 (如: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
    
奇經八脈 (如:任脈、督脈)。
 
絡脈:15別絡,浮絡,孫絡。
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肺經

主要反應在喉、胸、肺,

以肺為主、
感冒、咳嗽、氣喘、毛髮、大腸
及肺經絡之所過的阻塞引起之疼痛
尺澤(合),
孔最(郄),
列缺(絡),
經渠(經),
太淵(輸、原),
魚際(滎ㄧㄥˊ ),
少商(井)。
它的支脈:(列缺),出其末端,接手陽明大腸經。
﹝交會穴﹞
列缺接任脈 
大腸經

牙痛、頭痛口乾,慢性咽喉炎;

皮膚過敏;
青筋暴露,
鼻炎臉斑點多;
腸胃、
大腸蠕動;
肩周痛。
及肺經諸症
與經絡之所過的阻塞引起之疼痛
商陽(井),二間(滎),三間(輸),合谷(原),陽溪(經),偏歷 (絡),
曲池 (合)。
﹝交會穴﹞
大椎、水溝(督脈),
地倉
(足陽明胃經),
秉風
(手太陽小腸經)

 

胃經

顏面身經麻痺、三叉神經痛、顳顎關節疼痛、咀嚼困難

眼中風、眼睛模糊、飛蚊症
過敏性鼻炎、、牙齦痛、甲狀腺腫
痰涎壅塞
乳房腫脹、乳汁不通、胃腸疾病、
便秘、腹部脂肪過多
大腿無力、小腿痠軟、腳踝腫脹等等,
足三里(合),
上巨虛(大腸下合),
下巨虛(小腸下合),
豐隆(絡),
解溪(經),
衝陽(原),
陷谷(輸),
內庭(滎),
歷兌(井)。
﹝交會穴﹞
睛明(足太陽膀胱經)
頷厭、懸釐、上關
(足少陽膽經),
水溝、神庭、大椎
(督脈),
承漿、上脘、中脘
(任脈)
足三里穴改善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炎、胃下垂等,急性胃痛,嘔吐、呃逆

、噯氣、腸炎、痢疾、便秘、肝炎、膽囊炎、膽結石、腎結石絞痛糖尿病、高血壓等。

脾經

主治胃病、婦科、前陰病

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胃腸疾病為主,
甲狀腺,內分泌,泌尿系統
免疫力,生殖系統,
肌肉等
隱白(井),
大都(滎),
太白(輸、原),
公孫(絡),
商丘(經),
三陰交(足三陰之會)
地機(郄),
陰陵泉(合),
大包(脾之大絡)。
﹝交會穴﹞
中府(手太陰肺經),
期門(足厥陰肝經),
日月(足少陽膽經),
下脘、關元、中極
(任脈)
心經

咽喉乾燥,心口痛,及小腸問題,心臟病,胸口痛,冠心病

心臟主神志,
失眠,多夢,昏狂,健忘症...等等。
 
還有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少海(合)、
靈道(經)、
通里(絡)、
陰郄(郄)、
神門(輸、原)、
少府(滎)、
少衝(井)。
它的支脈:
從心臟的繫帶部向上挾咽喉,而與眼球內連于腦的繫帶相聯繫。
小腸經

消化功能

 
大小便的異常,
腸鳴、腹痛、腹瀉、尿少、小便不利等。
咽喉痛,肩胛、上臂、前臂的外側後邊痛。
耳聾,眼睛昏黃,面頰腫,頸部、頷下痛
少澤(井)、
前谷(滎)、
後溪(輸)、
腕骨(原)、
陽谷(經)、
養老(郄)、
支正(絡)、
小海(合)、
﹝交會穴﹞
大椎(督脈)
上脘、中脘(任脈),
睛明(足太陽膀胱經),
(手少陽三焦經)
瞳子(足少陽膽經)。
膀胱經

是掌握尿液和汗液通道;並直接連接臟腑的,能夠把臟腑的毒素,通過膀光經後背的俞穴及時排出來。

 
後項痛,脊背痛,腰痛,股關節不能彎曲,膕窩好像凝結,
 
有關「筋」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還有痔,瘧疾,躁狂、癲癇,小腳趾不好運用。
委中(合)、
飛揚(絡)
崑崙(經)、
金門(郄)、
京骨(原)、
束骨(輸)、
通骨(滎)、
至陰(井)。
﹝交會穴﹞
曲鬢、率谷、浮白、竅陰、完骨、臨泣、環跳(足少陽膽經),神庭、百會、腦戶、風府、大椎、陶道
(督脈)。 
腎經

腎氣虛的容易發生恐怖、心中怦怦跳動,

」方面的深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經主治有「」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腳心發熱而痛。
湧泉(井)、
然谷(滎)、
太溪(輸、原)、
大鍾(絡)、
水泉(郄)、
復溜(經)、
陰谷(合)、
﹝交會穴﹞
三陰交(脾肝腎經),
長強(督脈)
關元、中極
(任脈)
照海(陰蹺脈)
心包經

反應在胸、心、胃、神志病為主,

 
有下列病候:
心悸、失眠、手心發熱、肘臂拘攀、腋下腫、胸脅部支撐脹滿、心跳不寧、面赤、目黃、喜笑不休、心煩。
曲澤(合)、
郄門(郄)、
間使(經)、
內關(絡)、
大陵(輸、原)、
勞宮(滎)、
中衝(井)。
 
交會穴
(膽經)
三焦經

主要反應在頭部、耳、喉、胸脅、發熱病,

耳聾,耳鳴,咽腫,喉嚨痛。
自汗出,面頰腫,耳後,肩部、上臂、肘彎、前臂外側均可發生病痛,
(無名指)運用欠靈活。
關衝(井)、
液門(滎)、
中渚(輸)、
陽池(原)、
外關(絡)、
支溝(經)、
會宗(郄)、
天井(合)、
 
﹝交會穴﹞
秉風、顴、聽宮(手太陽小腸經)
瞳子、上關、頷厭、懸釐、肩井
(足少陽膽經)
大椎
(督脈)
委陽
(足太陽膀胱經)
膽經

主要反應在頭部、目、耳、鼻、喉、胸脅、發熱病、軀體側面疾病。

                         
面癱、口苦、脅痛、偏頭痛、乳汁少、乳腺炎、腰痛、胯痛、帶下、

月經不調、坐骨神經痛、膽道疾病、膝關節痛、本經所經之處痛。

陽陵泉(合)、
外丘(郄)、
光明(絡)、
陽輔(經)、
丘墟(原)、
足臨泣(輸)、俠溪(滎)、
足竅陰(井)。
﹝交會穴﹞
頭維、下關
(足陽明胃經)
翳風、角孫、和
(手少陽三焦經),聽宮、秉風
(手太陽小腸經)
 
大椎(督脈)
章門
(足厥陰肝經)
上髎、下髎
(足太陽膀胱經)
天池
(手厥陰心包經)。
肝經

反應在生殖器為主,其次是泌尿與腸部疾患

 
腰痛不能俯仰、女小腹腫、喉乾、面塵脫色、胸中滿悶、

嘔吐氣逆、水瀉、遺尿或小便不通、崩漏、子宮下垂

大敦(井)、
行間(滎)、
太衝(輸、原)、
中封(經)、
蠡溝(絡)、
中都(郄)、
曲泉(合)、
章門(脾募)、
期門(肝募)。
 
﹝交會穴﹞
三陰交
衝門、府舍
(足太陰脾經),
曲骨、中極、關元
(任脈)
患任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
遺尿、遺精、腹脹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各種疝氣病、女子易患帶下、女子小腹結塊等症。
交會穴
承泣
(足陽明胃、陽蹺)、
地倉
(足陽明胃經)。
列缺
(肺經)
會陰(任、督、沖),
中極、關元
(足三陰之會脾肝腎),
天突、廉泉,
(陰維脈)
任脈主任受諸陰,為「陰脈之海」。
與任脈交會處
(肺、胃、陽蹺脈、陰維脈脾經肝經腎經)
患督脈疾病者的病候:
腰痛、遺精、白帶、氣喘、癲癇、聾啞、頭痛、脊柱強直。
督脈位於背後中脊,總制諸陽,故謂之「督」,是奇經八脈的主脈

與六陽經有聯繫(大腸小腸膀胱膽經、三焦),是「陽脈之海」。

督脈與腦、髓、骨息息相關,所謂「腎主骨生髓」、「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腦為髓之海」
與督脈交會處
(大腸、胃、小腸、膀胱、膽經、三焦經)
公孫沖脈胃心胸,
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
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
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
陰蹺照海膈喉嚨
衝脈生理功能:
 
(1)調節十二經氣血:沖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串全身,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衝。

當經絡臟腑氣血有餘時,沖脈能加以涵蓄和貯存;經絡臟腑氣血不足時,

沖脈能給予灌注和補充,以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

故有「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稱。

 
(2)主生殖功能:沖脈起於胞宮,又稱「血室」、「血海」。沖脈有調節月經的作用。

沖脈與生殖功能關係密切,女性「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太沖脈衰少,

天癸竭地道不通。」這裡所說的「太沖脈」,即指沖脈而言。另外,

男子或先天沖脈未充,或後天沖脈受傷,均可導致生殖功能衰退。

3)調節氣機升降:沖脈在循行中並於足少陰,隸屬於陽明,又通於厥陰,及於太陽。

沖脈有調節某些臟腑(主要是肝、腎和胃)氣機升降的功能。

與衝脈交會處
脾經公孫穴
肝經
腎經
胃經
衝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於少腹之內胞中,其浮而外者起於氣衝,

並足陽明少陰二經之間循腹上行至橫骨,俠臍左右各五分,上行歷太赫、氣穴、

四滿、中注、盲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帶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交會於足少陽膽經的帶脈穴,

繞身一周,並於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髖骨上緣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約束縱行的各條經脈,司婦女的帶下。
標準定位:帶脈穴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十一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與帶脈交會處
膽經足臨泣穴
陰蹺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足少陰經的照海穴,通過內踝上行,

沿大腿的內側進入前陰部,沿軀幹腹面上行,至胸部人於缺盆,

上行於喉結旁足陽明經的人迎穴之前,到達鼻旁,連屬眼內角,與足太陽、陽蹺脈會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開合和肌肉的運動
與陰蹺脈交會處
腎經照海穴
膀胱經
陽蹺脈
陽蹺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沿外踝後上行,

經下肢外側後緣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後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

到達眼內角。與足太陽經和陰蹺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行與足少陽經會合於項後的風池穴。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開合和肌肉運動。
與陽蹺脈交會處
膀胱經申脈穴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陰蹺脈
陰維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陰維脈起於足內踝上五寸足少陰經的築賓穴,沿下肢內側後緣上行,

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肝經相合,再上行交於任脈的天突穴,止於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維脈的「維」字,有維繫、維絡的意思。陰維具有維繫陰經的作用。
與陰維脈交會處
腎經築賓穴
脾經
肝經
任脈
陽維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陽維脈起於足太陽的金門穴,過外踝,向上與足少陽經並行,

沿下肢外側後緣上行,經軀幹部後外側,從腋後上肩,經頸部、

耳後,前行到額部,分布於頭側及項後,與督脈會合。

 
2.生理功能:維繫陽經。
與陽維脈交會處
膀胱經金門穴
三焦經
膽經
督脈

公孫二穴,是足太陰脾經穴也,通於衝脈內關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陰心包經也,

四穴通於陰維脈。四經會合循行之處,在胃心胸之間,故主治胃與心胸之病也。

臨泣二穴,是足少陽膽經穴也,通於帶脈外關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穴也,四穴通於陽維脈。
四經會合聯繫之處,在於目銳 、耳後、頰、頸、肩之間,故主治目銳 、耳後、頰、頸、肩之病也。

後谿二穴,是手太陽小腸經穴也,通於督脈申脈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穴也

,四穴通於陽蹺脈。四經會合別絡之處,在於目內 、頸、項、耳、肩、膊、

小腸、膀胱之間,故主治目內 、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之病也。

列缺二穴,是手太陰肺經穴也,通於任脈照海二穴,此二穴是足少陰腎經穴也,

四穴通於陰蹺脈。四經會合系絡之處,在於肺系、咽喉、胸膈之間,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也。

 

 

 

http://youtu.be/B___rS3quSc

             

http://youtu.be/3872g6k7Wws

 

 

動體內神醫(自癒力)培訓搖籃→健康之鑰研究院(此網站由創院 劉俊厚院長親自建構)

©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copyright 1997-2030任何人或机构在抄袭、抄录或连结前,若未获书面同意均当作是侵犯版权行为